——习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团队在大型海藻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精确测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
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碳汇因其巨大的碳封存潜力,被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负碳排放途径。长期以来,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由于碳汇机制研究有限、碳汇贡献量化困难,未被纳入海洋碳汇的评估范畴。
研究团队以涠洲岛马尾藻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马尾藻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物量变化,首次开展了南海马尾藻场RDOC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研究。结果表明,RDOC是海洋长期碳封存的重要载体,马尾藻通过自身代谢及微生物作用可向海域输送RDOC,其中马尾藻的代谢活动在RDOC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马尾藻通过代谢活动向水体释放的溶解有机碳约占藻体碳储量的17.95%,其中高达64.29%的溶解有机碳最终转化为RDOC。
同时,研究建立了精准的马尾藻RDOC碳封存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涠洲岛马尾藻场RDOC的碳封存量约为9.17gC·m-2·yr-1,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分子层面进一步揭示了马尾藻释放的溶解有机碳成分及其稳定性。
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大型海藻在碳封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大型海藻碳封存的定量评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团队在大型海藻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精确测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碳汇因其巨大的碳封存潜力,被视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负碳排放途径。长期以来,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由于碳汇机制研究有限、碳汇贡献量化困难,未被纳入海洋碳汇的评估范畴。研究团队以涠洲岛马尾藻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马尾藻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物量变化,首次开展了南海马尾藻场RDOC形成机制及碳封存能力研究。结果表明,RDOC是海洋长期碳封存的重要载体,马尾藻通过自身代谢及微生物作用可向海域输送RDOC,其中马尾藻的代谢活动在RDOC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马尾藻通过代谢活动向水体释放的溶解有机碳约占藻体碳储量的17.95%,其中高达64.29%的溶解有机碳最终转化为RDOC。同时,研究建立了精准的马尾藻RDOC碳封存量的估算方法,估算出涠洲岛马尾藻场RDOC的碳封存量约为9.17gC·m-2·yr-1,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分子层面进一步揭示了马尾藻释放的溶解有机碳成分及其稳定性。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大型海藻在碳封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大型海藻碳封存的定量评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相关论文信息:(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8-27 第4版 综合)
下一篇:【新华社】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 我国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篇章